咸丰县统计局情系扶贫村 ------扶贫村调查报告之一

05-11 11:35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要求,咸丰县统计局将在2019年前对大路坝区茅坪村进行结对帮扶,近期,统计局扶贫尖刀班一行对茅坪村进行全面调查。

  一、村情

  大路坝区茅坪村距县城70千米,比邻重庆市黔江区,是咸丰的西大门所在地,全村7.8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850米,相对落差近500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03户,704人(其中:男:385人,女:319人),其中:劳动力资源398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98元。全村承包土地面积2306亩,林地面积13000亩。

  村民委员会占地120平方米,建成了一站式服务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村支两委共由7人组成,脱产1人(书记主任一肩挑),定补1人(计生专干)。

  全村党员23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4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人。

  全村在校学生86人。其中:大学 5 人,高中及中等专业学生11人,初中14人,小学生56人。

  二、全村扶贫对象简况

  全村现在贫困户107户,380人,其中:预脱贫户51户,205人,重点贫困户39149人,政府兜底户1726人。

  重点贫困户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 21.16%。在重点贫困户因居住环境恶劣致贫1973人,占49%,因病致贫824人占16.1%,其它原因致贫1252人占34.9%

  三、贫困成因

  1、农业基础条件差、人居环境恶劣。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是村级道路不完善,近年来虽经村支两委多方努力全村已硬化路面6.2公里,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该村到农户的组级路和院子路面现状十分糟糕,各组均没有硬化公路或者有部分路基确无法通车,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全村仅有的一饮用水源地因年久失修不能完全保证全村饮用水安全和灌溉需要,加之村内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障碍因素大村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

  全村人居环境极为恶劣。村民大多住在大山中,全村海拔落差在500米以上,出行困难。特别是四组全组村民21户有76人出行难。走访到邱忠玉、邱忠银、邱忠友三兄弟所在住地,直线距离不足百米,到其家得步行半小时左右,当地农户说,他们只能喂养黄牛,水牛根本无法上去。

  2、种田不挣钱,农田撂荒严重。

  全村承包土地面积2306亩,其中水田781亩,旱地1525亩。由于在分田到户时按当时土地的产能分地到户,实际全村土地资源远远大于农民承包土地面积,根据调查全村实有旱地面积为2200亩,水田820亩。2015年底前实际农民耕种水田750亩,旱地500亩左右。

  对村委会所在地2组进行全面调查,全组共有可耕地面积水田94亩(到户时98亩,因占地4亩),旱地242亩。目前耕种水田94亩,旱地50亩,撂荒192亩。土地撂荒中:因土地贫脊农民不愿耕种70亩占37%、因无劳动力放弃耕种12亩占2%、因退耕还林70亩占37%、村级征用(学校、公路等)40亩占24%。全组25103人,劳动力38人,外出务工人员31人,占全组劳动力的82%种田经济效益差,老弱病残留在家,种的只图糊住口,老翁老妇带孙娃成为当前村里的真实写照。

  3、村级经济发展弱化、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全村没有村级经济发展项目,没有起步高的种养殖专业大户,村级收入基本为空白。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投入模式亟待改进。农业需要较多的先期投入,目前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还十分有限,农业比较效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很多农民不愿对土地加大投资。如村内养殖业发展条件很好,现迫切需要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扩大影响推动发展,但资金短缺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着当地产业发展。农民自筹资金十分有限,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也无法对本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4、村民增收乏力。

  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经济步伐缓慢。受自然环境制约,全村耕地大部分为旱地。而特色产业又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因此,除了靠种粮食收入外,村民主要是以外出打工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运转。村民思想观念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导致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村民思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传统思想还没有根除,思变图新、敢闯敢干的新风尚还没有形成。全村398人劳动力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276人,占69%,他们没有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就外出务工,技能水平低,且缺乏组织性,就业途径少,门路窄,适应工作环境不快,收入水平不高。

  四、扶贫思路

  1、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村级公路建设。全村现有村级路进行全村现有村级公路断头和没有硬化的村级路13.5公里,村内道路硬化路面基本是空白。

  二是完善村级人畜饮水系统。

  三是加大村级卫生医疗建设力度,完善村级卫生室建设,确保村民小病不出村。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对适宜种植特色品种的地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根据调查当地适宜种植的品种有生姜、花生等。

  二是发展养殖业,目前养牛专业户3户存栏34头,养羊专业户2户,存栏200余只,全村养蜂200余桶,但规模不大产能不高。依托现有养殖户的带动作用发展养牛业、养羊业、养蜂业。

  三是村内前几年以种植烟叶为主要收入不源,近几年因种植多年易发烟叶病虫害使农民放弃种植,农民收入大为减少。要恢复种植必须深耕土地,仅靠农民力量是无法完成,必须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

  3、加大扶贫搬迁力度

  全村所调查有90户村民有搬迁意愿,但实际有能力自已搬迁的村民只有不到10,其它村民只靠政府的支助方能进行。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移民扶贫工作。

  选优地点,建设新村。对交通条件难改变、土质差、粮食产量低的小自然村(穷点),村里帮助统一选择条件较好、较集中的地点,搞好协调,妥善处理好一切关系,并统一出资请机械开挖整理好地基,组织小自然村各户统一在此建房,实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推进该村新农村建设。

  鼓励出村,到城镇建(买)房。对本村长期在外打工的,应改造危房建新房的,争求他们的意见,愿意外迁到城镇居住的,鼓励、激励他们到城市里买房或建房,只要提供有《房产证》和有关合法手续,扶持政策同样对待,财政补贴资金一样兑现。

  4、加大劳动力素质培养力度。

  提高劳务质量,不断壮大劳务输出队伍。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输出质量不高。如何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显得十分迫切。为此,一是要重点抓好对该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利用人事部门、扶贫部门的年度培训特点,定期派出务工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把好劳务输出前的质量关。二是加强与外界信息的交流,鼓励群众走出去就业创业,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撰稿:李仕敏   审稿:罗安宁)